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黃光國:思考,從正確的態度開始

為加強臺灣人民思考能力,黃光國一方面常以嚴厲批判的態度,直指教育制度上的缺失;另一方面,他選擇在課堂中教導科學哲學,親身投入需時漫長的思考改造革命。
影響一個人思考的因素何其多,舉凡天資、家庭、性格、教育、環境……皆會發生影響。向本土心理學者黃光國教授請教,以他的觀點,何者對人的思考影響最大?

缺乏創造力,臺灣人的集體困境

「教育,絕對是教育!」一生投入教學與學術研究,黃光國有切身之痛。十七年前他目睹許多同事好友走上街頭,爭取教育改革,經歷教改十年後,他自己卻苦口婆心地發表「教改萬言書」。如今,面對臺灣教育界的亂象,他仍感到疑惑、痛心。
他拿出一份簡報資料,密密麻麻的圖表,全是臺灣與其他國家論文數量與引用次數的統計。
數據顯示,臺灣目前論文發表數量有顯著的成長,領先芬蘭、以色列、愛爾蘭等國;但被引用的次數卻明顯低落,與論文數量遠少於我們的泰國、菲律賓等國相近,反映出國內的論文僅在數量上領先,品質卻鮮有創新,並不具參考價值。
空有數量,缺乏品質,為什麼?

黃光國曾撰文分析,臺灣學術界大多是在作「後續補充」型的研究,或是使用統計技巧在重複的主題上製造新的論文;此外,更不乏買昂貴儀器,來生產新數據。「這些研究都只是在小處做變化,少有重大突破,怎可能有人會參考引用?」他一語道破。
又例如臺灣賴以維生的電子產業,但企業所扮演的主要是代工、加工的角色,缺乏自己發明的核心技術。這種缺乏創新突破的產業現狀,與學術界遭遇的問題如出一轍,儼然是臺灣人民的集體困境。

過於倚賴西化,思考無法創新

為什麼會如此?
黃光國認為,當今論文品質的問題,有一部份原因來自於教改。然而,根本的問題,其實發生在更早之前。

「盲目『全盤西化』是我們教育上最嚴重的問題。」黃光國表示,放眼各領域,不難察覺大學教科書上的理論幾乎全來自西方,鮮少有國人自己創發的知識。
對此,他早在1976年就有深刻體認。當時,他赴美攻讀完博士學位後返臺,沿用西方的理論架構從事本土家族企業的相關研究,卻發現西方的組織心理學與本土實況完全不符。他雖然可以實徵研究繼續描述本土家族企業的型態,但這樣的研究僅止於描述層面,卻無法深究背後的成因。

這項衝擊讓黃光國停下手邊的研究工作,思考對策,也促使他投入發展本土心理學。在這過程中,他發現這樣的現象不只存在於心理學領域,而是普遍存在於臺灣整體的教育上。
「我們的學生和學者,都把西方的理論當作真理。」黃光國語重心長地說道,當西學成為圭臬,西方的理論知識又如此浩瀚,學生們為了應付考試或報告,就只能拚命背。「連跟上都可能來不及了,怎還有心思去創新?」

黃光國相信,許多學者在應用西方理論時,應不至於麻木無感,大多能感覺得到西方理論在我們社會上不那麼適用,只是,多數人都不敢進一步對理論發出疑問、提出挑戰。一路觀察下來,他發覺這不僅是臺灣「全盤西化」的後遺症,也是源自文化上的自卑。

當整個文化都處於這種心態,便只會一味地將他人的成就視為成功典範來膜拜,全盤套用他人的模式,不加以過濾篩選,致使國人不論在知識上或在制度上,都只學會了皮毛,卻未深入領會核心。

有懂思考的人引領,才能教育出會思考的下一代

黃光國認為,這個現象最明顯的例子,就是博士生滿街跑,真正名符其實的卻很少。
西方稱博士學位為PhD,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縮寫,意指哲學博士;在西方國家攻讀博士學位,不論專攻什麼領域,獲得學位資格者,皆稱哲學博士。而哲學的希臘基本字義是「熱愛智慧」,代表對真理好奇、求知求是的熱忱,也囊括「思考」的最極至定義。PhD,便是這般精神的傑出者。

在黃光國眼中,國人一味地膜拜西方理論、追隨西方研究,僅在西方現有的見解中鑽研,即是對真理的棄守,缺乏哲學精神。就算能寫出論文獲得學位,掌握不住實質的哲學精神,等於只是領有空洞的頭銜。

這種現象,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落入惡性循環。若當引領知識的學者、教授們都缺乏哲學精神,要如何教出會思考的學生?

黃光國建議,要改變,就必須從研究所教育著手。當一個社會有了一批確實投入於追求真理的引導者,才能建構出足以孕育思考、發展創造力的環境。
而一個具思考力、創造力者,黃光國認為至少必備三項條件:「首先,對鑽研的領域要具備充分的知識。第二,保持懷疑、好奇心,能在既有的知識或現象中發現問題,不輕易安於既有答案。第三是懷有熱忱,懷抱著不論如何都要找出答案的心,竭力投入其中。」

這幾項恰恰是西方科學哲學精神的核心,也是我們教育環境中最缺乏的。對此,黃光國自十多年前就一再呼籲臺灣大學開設「科學哲學」通識課程,希望學生能從西方發展科學哲學的歷史中,領會、學習其不斷演練的態度,以及對知識的強烈好奇與熱忱。

思考改造,需嚴謹訓練培養

在推動科學哲學的路上,黃光國投入十多年的歲月,撰寫了一本《社會科學的理路》,做為科學哲學課堂上的教科書。

這段歷程讓黃光國比任何人都明白,西方社會花了四百多年演進發展其科學哲學,他個人也投入十多年鑽研之,紮實思考態度的養成,絕非三言兩語就可道盡,或是一蹴可幾。
「來上我的科學哲學,不要翹課。光看書是不會懂的。」黃光國總是對他的研究生們殷殷叮嚀,在他眼中,「思考」和「哲學精神」是項認真嚴謹且具門檻的功夫,也是一項值得投注心血去鑽研培養的精神和態度。

這並不是一段簡單、易走的路程,然而對於培養臺灣人民的思考能力,卻是必要、根本之途。對此,黃光國一方面常以嚴厲批判的態度,直指教育制度上的缺失;另一方面,他選擇在課堂中,親身投入這場需時漫長的思考改造革命。
培養思考力,黃光國是如此嚴肅看待而且認真地予以實踐。